繁忙人士的救星:相见恨晚的高效学习方法汇总
FT12短网址的小编,每天不仅要花大量的时间在短网址站的维护中,还要抽出时间和精力在自己本职的工作上,因此,每天真正属于自己的可支配时间非常的短。短网址、工作、爱好等这几项如何平衡?如何高效的完成每天的工作?
下面这篇文章也许对你有点帮助。
一个重要前提:考试对这段文字/章节的要求是,记住主要观点、能够信手拈来,作为论据or观点本身,化为己用;但并不需要一字不差地誊写于卷面上。
先明确适用对象,我们接着说方法。长文+难啃预警,3400字(我已经尽量简洁),并且枯燥抽象。答应我,死死撑住,把它看完,并实践。
【想长期记忆知识,必须经过“加工”;机械复述并不能有效增强记忆 】
1、不要直接背诵书上的叙述性文字,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加工:比如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。
其一,考研为例。它需要的是长时记忆,而短时记忆转为长时记忆的关键,就在于加工(对知识点加以自己的处理)的精细程度。
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,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。这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储。它的保存时间长,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;容量没有限制。( 彭聃龄《普通心理学》)
如果仅仅是按照书本的叙述逻辑、具体表达来记忆,时效是极其有限的。——这种记忆方式属于机械重复,研究表明:只有机械复述并不能加强记忆。(《普通心理学》)
关于“加工”,一个插叙:看过《天才枪手》的盆友,应该记得琳在跨国作弊时,记住大量试题答案的方法,是把它们在想象中编成了钢琴谱。
【精细复述:把要记住的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】
其二,背东西不是一次就能记住的,需要重复。如果仅仅是重复书上的表达,在第二次、第三次记忆时,耗费时间很多。有两方面原因:一是首次记忆不够牢固,二是书上的表达往往过于详实,内容量大。
如果是精细加工呢?首次记忆也未必比直接背诵来得慢。书上的叙述,是作者的逻辑系统、语言系统——于我们是陌生的,这时我们记忆的东西包括知识本身(陌生)、以及叙述方式(依然陌生);而转换为自己熟悉的语言系统(相对口语化),会更容易记住。精细进行复述是存储信息最有效的方法,它是指把要记住的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。(《普通心理学》)
单词的联想记忆法,就是用的这个原理。但需要意识到,我们的语言系统、叙述风格,也属于“已有的知识经验”。——这是转换为自己的语言,能够高效记忆的原因之一。
而之后的重复记忆,因着熟悉自己语言系统、逻辑习惯的缘故,也会更省时高效。
这里插叙一段:一般来说,书本的表述详实、细节丰盈,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。但绝非需要全部记忆,往往提取最关键的某(几)句话,就足够了。
【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?记“点”信息,然后连“点”成“线” 】
2、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?这是症结所在。一般来说,书本自身的表述,就已经超出我们原有的知识体系、语言体系,哪还能有自己的语言?
我的想法是:记忆书本原有的关键词、知识点等“点”信息;而后自己去连“点”成“线”——指的是把这一块的“点”信息串成有逻辑的内容。
怎么联系?
记住关键词和知识点之后,记关系:并列?因果?时间?空间?人物事件?
然后合上书本,用自己的语言逻辑,语言系统,把关键词串起来。——想想把关键词连接起来的是什么?有哪些词:主语、量词、连接词等等;哪些关系:因果关系、并列关系等等。把细节填充进去。
一颗新鲜的栗子:《自控力》关于睡眠的表述:长期睡眠不足让你更容易感到压力、萌生欲望、受到诱惑。你还会很难控制情绪、集中注意力。
关键词已标出,关系是因果。串起来是:长期睡眠不足的危害有:增加压力、减弱自控力、情绪失控、注意力不足。(并非范本,不看屏幕,自己说出来的那段话,才属于你;另,这段没有记忆价值,只是打颗栗子)
试一试,串起来并不难,但需要你调动大脑去思考,可能会磕巴,但一定能做到。——一定要有串起来进行表述的这个动作:一则为了更好的记忆;二则先行锻炼逻辑关系的梳理,考试答题时思路流畅。
【连“点”成“线”,为了更好地记忆,也为了更流畅地答题 】
记忆关键词-串起来,好处:一、只需记关键词和逻辑关系,省时;二、“串起来”相当于进行了编码(心理学名词,意指对知识点的加工处理),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自己的语言;三、“串起来”时,有主动召回知识点的行为,相当于检测,主动召回而非机械重复,才是记忆的关键。
对于论述性考试题来说,什么样的记忆程度可以称得上合格?
这么说吧,观点你都记得,但没有逐字逐句地记忆;能够流畅地信手引用,作为自己论点的支撑。
【记“少”不记多,反而会记住更多】
记忆的诀窍,是记“少”不记多;而后由“少”记多。
什么叫做记“少”:如果是某一块知识点,有很多诠释性的句子,彼此补充、互相解释,那么选取最核心的那句话进行记忆(不必非是一句话,两三句都可以),剩下的暂时舍弃,即使它们补充了许多细节,但只记核心句即可。
这么做的原因是:
其一,如我之前所述,教材/论著上的表达,往往过于详实、细节丰盈、内容量大,但书本是为了帮助理解——既然要学习,那么这本书于我们而言有太多“新知”,详实的细节讲述是必要的。但并非需要我们全部记忆,往往提取最关键的某(几)句话,就足够了。
其二,以期末论文为例,开始写作前,我们会有一个收集素材、积累论据、形成论点的准备工作。你看到的很多材料、观点,都会觉得很有用,然后一一划线、一一扔进word。但真正写的时候呢?往往一整块的材料(围绕着一个核心观点),你只提炼出了一句话,用在你的论文中。
论述题(考研政治or专业课)的答题,就相当于写作/写论文,而非背诵默写原文。除了那些真正需要一字不差誊写的(很少很少),基本上都是看个人自由发挥。
其三,关键是你记不完,即使当时记完了,考试时候一紧张,也容易忘记前后顺序,然后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般,一崩全崩。哈哈哈哈哈哈。
你要有取舍的勇气和决心。记“少”会让你记得更多,并不是让你真的舍弃。——这点需要看下文。
【记“少”的终极目的,是为了更好地记“多”,看这里看这里】
我说记“少”,是指在第一遍第二遍记忆时。
这时候的记“少”,可以减少任务量、缩减复习时间;而且,由于“少”,也熟悉得更快,记得更牢,能够提高记忆内容的覆盖面:当考试时,基本上能做到把关键观点罗列出来。(时间不足时,尤其需要这么做)
然后,开始由“少”记多。这一过程,放在后几遍复习之中。(从第几遍开始记“多”,自行决定)
呐,先说怎么做:比如某一段重要文字,你之前记了两个核心观点。在第三遍复习时,核心观点已成为你的“已有的知识经验”。
记忆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结构,只有当输入的信息以不同形式汇入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时,新的信息才能在头脑中更好地巩固下来。(《普通心理学》)
把这一段落剩下的陌生知识点(只是相对陌生,它与之前记下的核心观点,有千丝万缕的关系),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记忆,会更高效。如果一开始就记“多”,相当于全部在记忆陌生知识,两者高下立见。
【无论时间是否充足,都先记“少”;但如果最后只记住了“少”,那也很能打】
另外,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:当你真正理解、牢固记忆了某一段落的核心观点之后,在后续记“多”时,你会觉得剩下的几乎不需要记了,它们表达的和核心观点无大差别。
这是因为,一开始这块知识点对我们全部是陌生的,所以才觉得全部需要记忆,但是熟悉之后,方能看到它们的共通之处。
那么这个时候,“少”也不必再增多。
我的建议是,无论时间是否充足,在面对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时,都先记“少”,有时间继续记“多”。
读到这里的你,可以说是很优秀了。总结一下:
1、想长期记忆知识,必须经过“加工”;机械复述并不能有效增强记忆
2、精细复述:把要记住的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
3、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?记“点”信息,然后连“点”成“线”
4、连“点”成“线”,为了更好地记忆,也为了更流畅地答题
5、记忆的诀窍,是记“少”不记多;而后由“少”记多。
FT12短网址:心态也很重要。在复习的过程中,我们在大考的时候往往会有一阵时间的焦虑,那种焦虑来自对所有的知识点都很熟悉,却难以下笔答论述题的感觉。一看题目都知道说的是啥,但就是答不出来。这时要深信那只是暂时的,是一个必然要经过的阶段,心态不能崩。我们需要做的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逻辑脉络梳理出一个大的框架,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往里面填充细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