卡夫卡,我最喜欢的《变形记》
《变形记》
因为篇幅短又大名鼎鼎,高中就读过,后来又读过多个译本,跟《判决》一样,总给人一种“裤子都脱了你给我看这啊”的感觉。这就结束了?完全get不到它的好,觉得太一般了。
真的只是因为它短,打发时间,短篇最大的好处就是乘个凉的时间就能捡着读一遍。偶尔无聊顺手就拿来读一读。
后来某次读《变形记》,心里一惊,怪可怕的,换做是自己的话,几乎就是格雷特本人。起初最热心,一副最有爱心的模样照顾格雷高尔,母亲的帮忙甚至变得冒犯,似乎只有自己才有资格照顾格雷高尔,这样才能显得自己高尚、重视亲情。可毕竟不是全心全意真心的,时间能揭露一切,慢慢的发现变形的大哥永远不会回来了,成天只会趴在沙发下当一只虫。烦透了,生活遭遇不幸,就责怪到它身上,“它要占领这个家”。忘了不久之前,这个家还依仗他一个人。大哥善良,一心想着供妹妹去念音乐学院呢。
这种自私被卡夫卡揭露出来了,像一耳光,装不下去。本质上自己是自私的,对于家人的位置,永远不如自己重要。如果家人遭遇不幸,受到这样的考验,一样禁不住吧!
可悲的地方在于如格雷高尔自己想的,其实只要拿个纸盒把自己盛起来,无论是搬家还是住居环境,都不会受它的影响。变形后的格雷高尔几乎没个这个家带来任何不幸,不过是安安静静的待在房间呢,吃残羹剩饭,连家具都不需要了。
这一家人到底厌恶它什么呢?卡夫卡不说。
但每一个进入社会独立生活的人都会明白,要赚钱养家,也是挣尊重,在家里的位置。相亲相爱的家人,就算不给家人带来任何麻烦,但苟活成虫一样的生活,本质上家人就会当成麻烦、拖累。
以前觉得是卡夫卡不够正能量,不是家庭本身的问题。可越大越发现,每个人都得像人一样活着,才能跟家人相亲相爱;如果喜欢像虫一样的生活,肯定会被家人厌恶。
格雷高尔死后,立即被冷漠的清扫出去了,为这个家庭的汗马功劳与苦劳都烟消云散。
毛姆说的很好:人心很复杂,卑鄙与伟大、恶毒与善良、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。
我们都有苟且的时候,也有坦然的一面,似乎矛盾,只是因为我们普通,做不到圣人的标准,但也止于禽兽。家人也是人,都有自己自私的一部分,要清楚人本身的自私,了解家庭运行的规则,不过分要求,才不至于过于失望。
母亲害怕变形后的格雷高尔,却又能拦住父亲动手伤害它。妹妹悉心照顾它,却又向父亲咆哮要赶走它。
一个人突遭不幸,成了别人的累赘时,他与周围人的关系也会变化,这种变化撕掉了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,暴露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。
其实,没人在乎格雷高尔到底怎么想的,既成异类,自然容易被同类抛弃。这是卡夫卡残忍的地方,一点都不修饰。
格雷高尔既不是身患绝症需要巨额医药费,也没伤残要家人护理,它只是变成了一只虫,安安静静的吃点剩饭,不用管的。但于这一家人的反应,比什么“久病床前无孝子”要残忍的多。
于我个人来说,可悲的地方在于:如果我是格雷高尔,无论我变成什么样子,我知道有一个人不会放弃我,是昆虫就给喂最新鲜的菜叶;但可悲的是换做她变成了昆虫,我会放弃她吗。这是卡夫卡厉害的地方,他拆掉人性最底层的那块遮羞布,可同时他又能让你感受到为什么需要这块布。
十几岁写qq空间的阶段,主题都是围绕“我”。
感觉总被身边的人误解,试图不断的解释、自我阐述,想获取更多的被理解,必然造成更多的不理解,其实互联网时代,除了完全喜欢这个人,很难深度去阅读一个人的文,尤其还得体会情绪。
知乎发明了“干货类文章”,诉求是理性高于感性了,理性的是干货,感性的是故事。彰显出来的整体印象是大家都喜欢干货,反感故事。
很奇怪,我是想学习的时候才看干货,带着问题挑,边做笔记边看,用了几年知乎,也就喜欢看健身、英语、红楼梦、手机等几个话题,大家都最喜欢的经济、物理等干货,我看不懂。满屏幕的公式、推论、定理,有人自己总结了一个定理:这样的才是干货,偶尔被人表扬我在努力输出干货,我有点脸红,不知道是被表扬还是在被骂,毕竟“大v”已经成了罪名。
我最喜欢的是故事,到了能读完即判断真假经历的阶段的,遇到编撰也不需要特意去嘲讽来自作聪明了,可以拿故事体会情绪。
经常收到私信,一般不回复,我是一个相信时间效应的人。
那种因为某文、某个故事、某段经历就心潮澎湃要结识的只是很粗浅的缘分,但经住时间考验的,我一定会珍视。收到一个人的私信,没回复,半年或者一年后再次收到想互相结识的意愿,一定会珍惜这种缘分。以前爱旅行,半路认识的侣伴,各种相见恨晚,可情绪发酵到一个极高的沸点,只要旅行结束,分开,大都慢慢凉了下去。
只有极少数,温吞的情谊,却慢慢相伴有素,能若干年,才是真正的情谊。网络时代类似,经常会遇到知己,可经得住时间的不多,能扛住时间的考验,才真的金贵。无论在网上被多少人关注,其实被取消关注更快,但一定会遇到极少的一部分,经得住时间的洗礼,到最后,单凭缘分,成为了金贵的情谊,这是互联网时代对表达者的馈礼。
前些天收到了一位老朋友的私信,关于她糟糕家庭的描述,疑问很让人心疼,可人跟人之间没有完全的同理心,理解是分程度的,我不能直接回复私信,就着知乎一个话题分享了自己一段经历。以前蛮多感触的,其实现在想起来都过去式了,能笑谈。
我知道她会读,因为她读我写的每一篇。还是担心她看不见,发公众号了,她昨天分三次发了消息我,自己也收到了其他人的一些消息。越往上走,可以自由,浪荡,但心其实已经稳固,波涛汹涌的只是情绪,见识胸怀大都结构完善了。过的好与不好,自己能定,这是一种状态。
《变形记》,推荐下,是一本值得反复读的好书。
/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