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式共享还是变相租赁,共享经济下一步怎么走?
共享经济概念持续火热前提下,生活中的很多物品纷纷带着“共享”的帽子进局。比如共享篮球、共享雨伞、共享充电宝等产品纷纷面世,日前,共享篮球平台“猪了个球”宣布完成千万级Pre-A融资;共享充电宝“街电”获得聚美优品3亿元的投资;“小电”获得B轮投资3.5元。共享雨伞、共享玩具、共享服装等接连进入了蚂蚁金服的“芝麻信用”体系。
以最早入局的共享单车说起,从去年开始,不同品牌的共享单车,披着不同的颜色的战衣杀入局来,橙色、黄色、蓝色、绿色......因此共享单车的战争也被行业内成为“彩虹大战”,并且近日一个名叫“七彩单车”宣布获得千万元天使融资,外观和名字一样,非常“七彩”,自此彩虹大战的颜色终于凑齐了。
难道这是要集齐七种颜色召唤独角兽的节奏?作为吃瓜群众都想看看共享单车领域谁才是真正的独角兽,但是目前看来这场战役似乎要打上一阵。
共享+X模式,入局者这么多,以后会走向哪里?
首先,从数据说起,今年3月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了《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》,报告显示,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,融资规模约1710亿元。参与到共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6亿人,参与提供服务者约为6000万人。
从共享经济如此大的体量来看,不难理解为何有如此多的创业者和投资人参与其中。然而出现的行业和企业越多,市场就越需要一个领导者。从互联网各行业的发展历史来看,国内任何一个细分领域都是“一山不容二虎”,所以在共享经济快速成长期加剧的结果必然是并购的出现。
目前最早入局的交通出行、房屋住宿、生活服务等领域较早的完成了市场培育。2016年相继出现多次大的并购,包括滴滴优步合并、途家并购蚂蚁短租、达达与京东到家合并为“新达达”等。
所以,接下来如论是单车、充电宝都将会迎来洗牌期,至于谁是“独角兽”,只能等待时间的验证。
对于盈利模式成谜的共享经济,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,并且通过与信用体系的合作,共享经济也为国内消费领域的诚信构建献了一份力。
但是共享经济也不断被质疑,单车、充电宝、雨伞这些寻常不过的东西,也只是披了共享经济的外衣,其租赁性质并没有改变。
花式共享还是变相租赁?
关于共享单车、共享充电宝、共享篮球、共享雨伞等模式的B2C类共享经济,是赶风口还是大势所趋,此前科技商业预言家凯文·凯利的一段话,给出了恰当答案。他曾预言未来拥有资源的“使用权”比拥有“拥有权”更有价值,未来将会有更多东西被共享。而无论共享+后面是单车、充电宝还是雨伞,都符合凯文凯利所讲的趋势。
但是想要理解这个趋势,首要要理解共享经济模式和传统经济模式的最大区别,在维基百科里,共享经济的概念是这样的:共享经济具有弱化拥有权和强化使用权的作用,在共享经济体系下,人们可将所拥有的资源有偿租借给他人,使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获得更有效的利用,从而使短网址的整体利用效率变得更高。
所以共享经济实际是带来了物权的“拥有权”和“使用权”分离。而传统经济模式中,想要使用一个物品,你要先购买获得了“拥有权”,然后才有使用权。在传统经济模式下,大量的购买行为是被浪费的。因此造成了两种困境,一是家里买来的“无用”物品越来越多,二是为了省钱只好放弃部分低频物品的“拥有权”,进而导致“使用权”也被弱化。
虽然对于单车、充电宝等实租赁,非共享的质疑不绝于耳,但是在现有的经业务模式下,对于参与其中的用户来说都大大提高了生活的便利性。不过作为商业模式来说,能否赚钱、怎么赚钱才是投资人最关心的。
定价低的业务模式想要盈利,一定是基于高频需求,其赢利点也需要用户的高频使用。如果用户的使用率较低,那么成本回收周期势必就更长,盈利难度增加。更重要的是,信用体制尚不健全的社会,企业投放的物品在人为损毁面前显得非常无奈。这导致维护成本居高不下,共享单车的破坏率就是一个例子。
一个领域里的龙头企业,其竞争力绝不应是资本高筑起的围墙,而是自身产品所具有的高技术和资源建立起来的壁垒,提高行业进入的难度才是企业和资本应该一起完成的使命。
之所以共享模式这么火,仅仅在于门槛低,在人人谈创业的时代,多数人都有很多新点子,只要有资本为其买单,就可以拿到市场上去。其实,这里面很多都是虚假繁荣,通过市场的不断发展,“共享”的概念最终会去火降温。
本文链接: http://www.yixieshi.com/83786.html (转载请保留)